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哈哈哈,大明

第27 章 三个和尚

哈哈哈,大明 微微的薇 9817 2025-06-10 10:15

  余员外要做什么并未告诉任何人。

  自那慧心和尚走后,余员外给了厨娘很多钱,让她去买了很多的肉。

  厨娘心里虽然有些疑惑,但还是认认真真的去做了。

  余员外也是胃口大开,饭量大增。

  如今的京城除了粮食没涨价,什么都在涨价。

  粮食没涨,那是因为万岁爷命户部发米粮二十万石平粜。

  平粜也就是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。

  厨娘虽然没读过书,但她不傻。

  她知道这是在京城,朝廷怕难民闹事,把粮食平粜卖给全城百姓。

  她可是听说了,京城外面的粮食可是价格高的吓人。

  忙了一天的余令见老爹能吃格外的开心,这就说明身子已经慢慢的恢复过来了。

  在这年头能吃就是福,一旦年纪大了,胃口不好了,就不好活。

  中年人其实很少发烧,可一旦发烧,哪怕是低烧也会让人很痛苦。

  余令只顾得开心,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老爹要做什么。

  余员外在暗暗的准备着。

  一旦他觉得他的病好了,他就去找那个慧心和尚,亲手捅了这个妖僧。

  这个和尚说的话太邪了,要求也是满满的恶意。

  礼佛之人,哪有不懂佛的,佛怎么会要求百姓把自己的孩子献给佛。

  真要这样,那就不是佛。

  那是邪教。

  余令看到老爹的胃口好了起来,非常开心。

  饭桌上余令把所见所闻的的趣事都讲了出来,逗的余员外哈哈大笑。

  闷闷也很开心,她现在有很多的玩具,有了新的布老虎,抱着就不撒手。

  除了给余令看,任何人都不给,理由是这是怕你弄脏了。

  在清晨的朝阳里,余令和小肥拿着厨娘做好的包子朝着皇城走去。

  门房老叶打着哈欠,跟在余令身后。

  “叶叔,你要去城里买东西?”

  “嗯,逛逛!”

  “哦!”

  “晚上散工的时候我等你。”

  “在哪里!”

  “大柳树!”

  “嗯,记住了。”

  走的浑身冒汗,余令才终于走到自己的案桌前。

  余令到来,一个汉子拿着抹布快速跑开,远远地冲着余令傻笑。

  余令不认识他。

  其实在昨日的时候这个汉子就来了,也是干同样的活。

  用不知道在哪里捡来的一块破布,把余令这个账房的桌椅擦的铮亮。

  主要原因可能是余令给了他一个鸭掌。

  其实余令也特别喜欢吃鸭掌,因为全是皮,很有味。

  余令其实也不想给他。

  但余令实在受不了自己坐在那儿吃,他在那儿咽口水。

  在他的眼神下,余令觉得自己不是个人。

  余令觉得自己就是那种穷凶极恶之人,负罪感满满。

  在他的眼神注视下,嘴里的鸭肉都没味道。

  所以就给了他一个鸭爪子。

  这一个举动把陈婶婶气得不行,她小声的嘀咕着。

  说什么这么好的肉凭什么给一个不相干的外人。

  余令很好奇他为什么不拿着竹签去磨一天“洋工”。

  现在干活的都是这么做的。

  只要衙役不在,坟头大小的土堆二十多人干,若是衙役一天都不在。

  第二天接着干。

  大集体干活,只要不是多劳多得,指望着所有人卖力的去干几乎不可能。

  干的再多,粮食就是一升。

  苏怀瑾知道这人的时候他也很好奇,他特意去查了一下。

  回来后说他家住在正阳门边,这一户人家叫什么他也不知道,衙门户籍里没有这一户。

  现在应该只剩下这么一个孩子了。

  苏怀瑾还说了,这一户大雨之前是有人的,靠着收夜肥养家糊口。

  现在没人了,房子都不见了。

  如今衙门都说没有这一户那就只有两种可能。

  要么是外来的,要么就是跟余令先前一样是“黑户”。

  这汉子似乎对余令格外地有兴趣。

  余令干活他在旁边盯着看,余令在地上写字他也在远处盯着看。

  无论余令做什么他都盯着看。

  等余令散工走后,他会快步跑过去,把地上散落的点点糜子捡起来,聚集在掌心凑成一小把。

  然后全部喂在嘴里。

  生吃糜子。

  这是小肥说的,他昨日特意的躲在远处看到的。

  今日余令又见到了他,余令感觉他有点有气无力。

  招了招手……

  这家伙见余令朝着他招手,如野牛一般冲了过来。

  跑到余令跟前后故意弯着腰,不断的朝着余令作揖。

  这时候余令才发现眼前这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汉子。

  这明显就是一个半大的小子,嘴角的绒毛还在。

  再细细的一看,余令发现了不同。

  这人眼眸的颜色,鼻梁和别人有所不同,有些西域的特色。

  余令觉得这小子应该是个混血。

  “为什么老看着我!”

  这孩子明显有点失望了,他以为余令招手是跟前日一样给他吃的。

  没想到是来问话的,吃的没有。

  “他们说你人好!”

  余令笑了笑,好奇道:“你有名字么?”

  “如意。”

  余令一愣,以为名字是什么狗儿,老鼠之类的好养活的贱名。

  没想到他的名字倒是出人意料的好听。

  “咦,你这名字还怪好听的,对了,我前日见到你了,你的父母呢?”

  “烧了!”

  余令闻言立马说不出来了,一旁在谷子里挑石子的陈婶也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活儿,抬起了头来。

  “吃了么?”

  “没吃!”

  余令又在身上开始摸索,摸索了半天,铜板没有碎银倒是有。

  咬了咬牙,余令把一粒碎银给了如意。

  “去买点吃的吧!”

  如意望着余令,有些不可置信的望着手里的一小粒碎银。

  然后又如野牛一般跑了出去,转眼就消失不见了。

  这一次,陈婶什么都没说。

  她是当娘的人,别的或许触动不了她,但一个没父母的孩子却能直击她心里最柔软的地方。

  就在余令以为自此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意的时候,他竟然又回来了。

  他用银钱买了三张饼,然后把剩下的钱全部还给了余令。

  他只花了三个钱。

  他没说话,开始蹲在那里吃饼子。

  一手拿着饼往嘴里塞,一手张开接着饼子掉落的碎屑,三张饼没能等到一盏茶的时间。

  可能有点渴,他又跑开了,直接跑到沟渠边上,伸着头就开始喝水。

  余令刚喊出不能喝,他已经喝了好几口。

  “唉,喝不得啊!”

  “干净的,我昨日都喝了。”

  余令的心又被如意给揪了一把。

  知道水是干净的,那是看着干净,混浊物是沉了下去,但这水是死水。

  “要烧开喝!”

  “家没了,东西都被冲走了,烧不了水,我的身子好,小时候都是这么喝的,没事的,我都习惯了!”

  短短的几句话,听的余令心都在抖。

  这生活听着都让人喘不过气来,他还能笑着有问有答。

  “给你!”

  见余令手中的竹签,如意眼睛一亮,随后又轻微的摇了摇头:

  “我不要,拿回去也没东西煮,浪费!”

  “那也不能饿死啊!”

  “今日我已经吃饱了,明日的事情明日再说,实在不行的话明日我就去城墙底下挖甜根。”

  如意低下了头:“我知道哪儿最多……”

  如意的话让余令无话可说,看着年纪不大,却成熟的可怕。

  原先以为小肥就已经成熟了,没想到来个更狠的。

  这话里的意思都透露着看淡生死。

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这都是被生活逼的。

  怪不得所有人都对工地里,拿着比他身高都高工具的“童工”无动于衷呢。

  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罢了。

  “一会儿散工帮我分粮食,你若做的好,明日我依旧给你买吃的,你看行不行,但前提是不能喝生水!”

  如意抬起头,指着自己的眼睛道:

  “我娘生我之前是个娼妇,我爹是一个从北面来的鞑子,所有人都说我是杂种,你就不嫌弃我是一个杂种?”

  余令笑了笑,摇了摇头。

  其实余令很想说见过比他更杂的,号称九国混血并以此为荣的都见过。

  “这是你能决定的么?”

  如意猛的抬起头,余令的这个回答让他心里莫名的好受。

  他看着余令,记住余令的模样后点了点头:

  “好!”

  望着远处那三个光头又出现了,余令不着痕迹的笑了笑。

  余令不是傻子,这群人自打出现时就一直在偷偷的盯着自己。

  第一天可能没发现,这都连续好几天了,余令又怎么会没注意到。

  那眼神就跟自己和小老虎做事去踩点的眼神一样。

  那是干坏事的眼神。

  “如意,那几个和尚你认识么?”

  如意闻言一愣,扭头看着那三个和尚。

  这几天他也注意到这三个人,注意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是光头。

  而是他们坐的地方就是自己倒塌的家。

  “他们不是和尚!”

  “不是和尚?”

  “对,不是和尚,他们是假的,我娘说他们是专门骗人的,他们还有儿子呢,就住在北城,别人不知道罢了!”

  余令笑了,起身直接朝着三个和尚走去。

  “他怎么过来了?难道他发现了?”

  就在三人想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,余令已经来到三人面前,好奇的打量着三人那光亮的脑门。

  “阿弥陀佛!”

  “别阿弥陀佛了,一个戒疤都没有,说明你们不是高僧,修为肯定是没有,说吧,盯着我做啥呢?”

  自己的老爹是信佛的,供桌上供奉着佛像。

  老爹说,不是每个和尚都有戒疤,但有戒疤的和尚就很厉害。

  因为戒疤的数量通常和他的修为有关。

  随着对佛法的深入学习,头顶上戒疤的数量也会增加,最高可达十二个。

  如果有十二个戒疤的人,那就是“菩萨戒

  老爹还说,如果头上有戒疤的和尚,人品是信得过的。

  有十二个戒疤的人,那是可以托付全家性命的人。

  三个人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子会懂这么多,其中一人笑道:

  “我们是在为死去的人祈祷,来世不当可怜人。”

  余令笑了笑:“等着,我去把衙役喊来,看看你们三个到底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。

  我怎么感觉你们三个就是拍花子的。”

  余令说罢就走。

  在余令走后三个和尚明显有点乱了,当看着余令真的去找衙役,并且朝着自己这边指手画脚后更慌了。

  “散工的时候动手!”

  “天没黑,不好动手!”

  “那就制造点乱子,就说朝廷在余账房这里会发精米,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,让人群乱一阵,多耗一点时间!”

  (pS:戒疤是在宋朝之后才开始出现的,在明朝时期逐渐普及,烫戒疤的过程非常痛苦,一般人扛不住。)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